同济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同济大学博士后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队伍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面向海内外诚聘创新能力突出、科研实力优秀的博士后科研人员。
一、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余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同济大学进入前300位。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1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同济大学现有30个博士后流动站,涉及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在国际ESI学科领域全球排名中,11个学科进入前1%。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等7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环境与生态、管理科学与工程、干细胞与转化等8个学科获得上海市高峰学科支持。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二、流动站情况
学科门类 | 流动站数 | 流动站名称 |
哲学 | 1 | 哲学 |
法学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 |
理学 | 7 | 海洋科学、物理学、力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 |
工学 | 13 | 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
医学 | 2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
管理学 | 2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文学 | 1 | 外国语言文学 |
经济学 | 1 | 应用经济学 |
艺术学 | 1 | 设计学 |
三、应聘条件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学风端正,具备成为大学教师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2、为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人员(博士毕业3年以内),年龄在申报当年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3、具备较强的学术潜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4、博士研究生期间应有参加高水平研究项目的经历并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能够独立申请和承担研究课题,原则上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SSCI收录期刊或CSSCI或A&H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同时达到相关流动站进站要求。
四、薪酬待遇
1、博士后基本薪金24万/年(含学校基本用人成本),在站工作期限为36个月。
2、可向学校申请博士后公寓;
发布时间:2021-01-19阅读次数:57193次